阅读历史 |

第143章 潜伏(五)(1 / 2)

加入书签

陈登前往广陵后,便在射阳县(今江苏宝应县)治理公务。

广陵,地接长江,为北上交通咽喉,属于兵家必争之地。换句话说,如果江东的军队想要北上作战,陈登的广陵郡?是必经之地。

有了这个前提,就不难理解为何陈登与孙策为敌了。

陈登自然知道其中利害,于是他丢掉了书本,捡起了刀枪,秘密的训练了一支部队。这支部队,不仅让陈登得以加拜将军之衔,更让其成为孙策一生不得已逾越的障碍。

在训练部队之余,陈登最主要的任务,还是管理民治。

乱世之中,官吏松弛,政治颓废,民不聊生,中央的集权控制能力迅速下滑,?号令无法得以真正实施。广陵郡跟其他地方一样,即便换了新太守,该怎样还是怎样。

陈登说:我来了,就不能接着一样了。

手下不以为然:你以为你的治所在射阳县,你就是后羿了?

陈登不再说话,只是下达了一条政令:即日起,各所在能者居其位,无能者收拾包袱滚蛋。政府不是养老院,不养闲人。

政令下达了,手下也接到了,可情况并没有改变。

情况之所以没有改变,是因为广陵郡的官吏们,有信心让这个新任太守自觉离开。

这份信心的来源,很快就被陈登调查了出来。

只有四个字——薜州武装。

所谓薜州武装,无非与西汉末年的绿林好汉一般,集结了些散兵游勇、军队痞子,从而组成的一伙颇具规模的军队。

陈登决定,拿下这伙武装分子。除了要立威于广陵郡,以便更好的治理此地外,还有一条原因,就是让自己亲自组织的军队,去实际演练,看一看操练的效果。

事实证明,散兵游勇永远是散兵游勇,吃干饭可以,唬唬没见识的老百姓可以,面对动真格的正规军,就只有吃败仗的份儿了。

薜州武装在经历过陈登率领的军队,几次三番的猛攻后,做出了让他们扬名立万的选择——投降。

投降,有重于泰山,有轻于鸿毛。

薜州武装的头领,打仗或许不在行,可察言观色的能力,着实让人望尘莫及。通过陈登的攻击范围,他们确定,这位新太守并没有赶尽杀绝的意思。换而言之,自己可能对太守有用处。

果不其然,陈登很愉快的接受了他们的投降,并告诉这些人,若今后还想留在部队,就要听我陈登的命令。否则,人头不保。

这句看似是废话的训斥,其实表明了陈登的不安:在攻打薜州武装分子时,他明显感觉到了自己操练的这支部队,能力实在有限。部队的能力有限,不在于士兵,而在于长官。尽管可以用时间不长,时机不对,应该原谅作为借口,可现实是残酷的。借口只能安慰自己,不能改变现实。因此,陈登设想,倘若薜州武装的这支部队,化为己用,不正是如虎添翼吗?

可陈登同时深知,这伙武装分子大概不会轻易被驯服。所以,提前给这些人一个下马威,一些训斥,是必然的结果。

成功收服薜州武装,让广陵郡的各种官吏知道自己的厉害后,陈登开始花大力气发展生产。

打仗需要军队,军队需要粮食,粮食需要种植,种植需要农民。这个公式,陈登心里十分清楚。

在他看来,打仗不是目的,只是一个让民众能够安居乐业的手段。身在乱世,就要有乱世的生存法则。

因此,在外人看来,广陵郡犹如一幅画卷,一首歌。歌词为:广陵郡的天,是晴朗的天,广陵郡的人民好喜欢。???陈登太守爱人民哟,这份恩情说不完。

这首歌曲充分表达了广陵郡的人民,对于这位新任太守的感情:即爱戴,又敬畏。

爱戴出于管治之能,敬畏出于军队之功。

可以想见,陈登在广陵郡的威信,可以称之为当世罕见。

可陈登并不算太过高兴,因为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——诛杀吕布。

为何亦师亦友的刘备离开后,他陈登选择了留在吕布身边?为何吕布派遣他陈登去探知曹操的态度,他却选择了直指吕布的野心?为何他陈登要听曹操之言,任广陵太守?为何任广陵太守后,他陈登要训练一支部队?

答案是,诛杀吕布,报刘备被夺徐州之恨;造福一方,结???此一生夙愿。

他始终都是一个较为纯粹的人。这种纯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:人不犯我,我不犯人。人若犯我,我必奉还。

这,其实就是“士”们的一大人生准则。

老夫子说过:何以报怨?以直报怨。你看看,连圣人都要这样做,何况我们这些凡人。

治理广陵郡近一年后,陈登等到了诛杀吕布的机会。

原因我们都知道了,吕布因为跟曹操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,导致曹操对其愤怒以及,挥军东进,围困吕布。

陈登的消息很灵通,?也不等朝廷的通知,便马上率领训练好的军队,前往下邳。

下邳,吕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