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122章 太史慈劝降(上...(1 / 2)

加入书签

诏安的祖郎被孙策安排捉贼,真不知道孙策是对他有意戏弄,还是鉴于他以前的工作对贼人熟悉。

不管怎么说,祖郎到底是归顺了。

很快,“丹阳太守”太史慈,也归顺了。

太史慈的归顺,让孙策如虎添翼。但想起前几日的二人恶斗,孙策还是颇心有不甘的问道:“当初咱俩在神亭相遇,死斗几个回合。倘若当日你抓了我,会怎么做?”

作为败军之将的太史慈,态度很是坚硬:“可能从重,也可能从轻。未可量也。”

孙策当然理解,各为其主,当誓死卖命。于是亲自解除太史慈的绳索,动情道:“从此之后,跟着我混吧。”

收了两员猛将的孙策,触手并没有就此停止,为了争取更多的未来资本,孙策不得不又收了虞翻(之前王朗的手下,给王朗出谋划策)为将,其他又如贺齐、全柔等等。之所以不停的收买降将,除了缺兵少员外,还有为了收买人心——江东所有士族、豪强、民众的心,进而收买全天下人之心。

孙策深知一点:大棒固然很爽,但红枣同样必不可少。

这降将之事,你说愚蠢就愚蠢,你说聪明也聪明。但这事一般人做不来,原因有两点:其愚蠢之处,便是要逆着自己的性子,来给仇人好言好语好酒好菜。其聪明之处,就是这样做的后果,仇人会怎样不清楚,但外人肯定会叫好。古人所谓的“杀降不祥”大概是为了杜绝虐待俘虏的现象发生,才出现的治军警言。慢慢的,后人才发现,万事留一线,将来好见面,杀降不对,不好,不乖。

没有强壮的忍耐力和超高的远见智慧,充其量是将才,不是帅才。

志得意满的孙策,继续前进,他要去找刘繇,问他点事情。

很可惜,刘繇在豫章病死了。

孙策很伤心,于是写信给豫章守将华歆,对他说:我孙策来此,并无作战之意,只是想问问刘豫章几件事情,既然他已经仙逝了,那就算了,你打开城门,我进去休息休息。

华歆为刘繇部下,在刘繇兵败孙策,躲到豫章后,便有人劝他:刘繇不过愚腐之人,不堪大任,不如你现在夺了他的位子。

华歆不是傻瓜,毕竟刘繇属于朝廷命定的官员,杀了刘繇,无异于跟朝廷作对。这笔账,他可是算得很清楚,于是摇摇头:以后此事,不可再议。

收到孙策蛮横无理的信件,华歆倒也干脆,不予理会。

孙策当然知道这个后果,也并不急,只是召集众部将商议对策。

太史慈觉得自己并非孙策嫡系,外加曾跟孙策干仗,并且差点要了他的命。然而,孙策却并不记仇,还把自己这个降将,安排了一个挺重要的职位,心中感激不已。于是,主动请缨道:“倘若明公对我信任,则我去劝降华歆。”

孙策眼前一亮,开会就是为了这个目的:拉人入伙之前,总是要看看这个人对事业的忠诚度嘛。君不见,梁山好汉各个人命在手,否则,不准上山。只有如此,才能同心同德、同酒同肉、同床同席,总之,一切以“同”为最。其口号便是,好基友,一辈子。

太史慈继续说道:“我为明公探知华歆的底细,是攻是降,便由明公决定。”

孙策连连称号:“不知子义需要多少兵马?”

太史慈想了想:“几十人便可。”

此时的孙策军队,已经发展到了两三万人,可依旧让孙策感觉捉襟见肘。原因无非几点:连年征战,士兵苦不堪言,导致作战情绪低落且抵触。二来,此时正在准备讨伐刘勋、黄祖,因此,粮草有些紧张。而豫章郡说到底,在战略规划上占了一小部分的地位,于此时的孙策而言,意义并不大。

此时听到太史慈说,只要几十人,孙策如何不好高兴?一将而抵百万雄兵,诚如斯言啊。

第二天,孙策为太史慈摆酒送行。

这里,既没有“桃花潭水深千尺,不及汪伦送我情”的基友情感,也没有“霸陵垂柳又伤别,一杯素酒万里尘。”的君臣之爱,更没有“莫愁前路无知己,天下谁人不识君”的互相吹捧。有的,只是不放心、隔阂跟猜疑。

太史慈饮了一碗酒,道:“明公就此别过,我太史慈去去就来。”

孙策点点头:“这‘去去就来’是多久?”

太史慈回答道:“六十天。”

孙策称赞道:“好,那就一言为定!”

望着太史慈一骑绝尘的背影,孙策身边的诸将怀疑道:“太史慈这一去,怕是再也回不来了。明公,你这是放虎归山啊。”

孙策当然知道这种后果,但古训说的好“用人不疑,疑人不用”,既然已经把话都说明白了,再反悔可就太让人贻笑大方了。于是强装笑颜道:“子义若是背叛我,他还能去哪里呢?”

诸将摇摇头:“天下之大,以太史慈的名声和武功,能去的地方太多了。投奔袁绍、曹操也未可知啊。”

孙策断然道:“以子义的聪明,他定然知晓一事。袁绍和曹操固然实力强大,但也正因为这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